人生如辙

一个普通婴儿的出生,或许只意味着一段平凡生命的开始,而一个残疾婴儿的降临,则注定了坎坷与磨难相伴。陈娟华,一个患先天性脆骨症的残疾人,从她带着命运 之神赐予的伤痛来到人间,就在与病魔与苦难作着不屈的抗争,她用顽强的毅力回击了命运的嘲笑,用汗水与泪水赢得掌声与尊敬,用实际行动诠解着人性的坚强。

命运多舛,造就坚韧性格

 陈娟华刚出生时,就被查出患有罕见的先天性脆骨症,骨折频频发生,腿部肌肉萎缩,骨骼发育畸型,双腿不能行走。陈娟华童年生活充满了苦涩的回忆。别人家的孩 子可以外出嬉戏玩耍,而她只能在家里望着窗外的白云蓝天。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橡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起书包上学校,陈娟华幼小的心灵,简直被痛 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她的不幸后,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情。尽管这样,每当她坐在窗口,看着那些过往的小伙伴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 啊!她多么想去学校读书啊!稚幼的陈娟华从小很懂事,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地学全了生活自理,还能帮助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成了妈妈的小小好帮手。那时 候,妈妈工作很忙,陈娟华会柱着一张小矮凳,把饭煮好,把菜洗干净,妈妈下班回家后炒炒菜就可以吃晚饭了。稍大后,她柱着一张小矮凳又学着打扫卫生,洗衣 服,整天忙里忙外,把家里拾掇得一尘不染,井然有序。熟识她的人都夸这个小姑娘能干。闲来无事,陈娟华又学着折风铃、纸鸢。就这样,她用一双灵巧的小手点 缀着家庭,也点缀着有点单调的童年生活。

转眼间,陈娟华已过了入学年龄,然而由于残疾她只能呆在家里。看着一直闲赋在家的女儿,父母心里很焦急,难道女儿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了?看到同龄的小伙伴都背 着书包上学上到三、四年级了,陈娟华嘴上不说什么,可她心里很难过:自己怎么就得了这种病?自己总不能一辈子都靠家人养着啊!自己能做些什么呢?我要读 书,我要做事,我不能真的做一个没用的人!陈娟华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在父母的支持下,在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照下, 陈娟华终于能上学了。每天她被妈妈用自行车送到学校,被妈妈抱着放在教室的座位后,便不能动弹了;放学后,妈妈再把女儿抱上自行车后座送回家……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一路走来,陈娟华终于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读完高中以后,陈娟华不愿再连累父母,流着眼泪告别了心爱的校园。

辍学后,陈娟华曾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甚至迷失过生活的方向。为了自食其力,高中毕业后有一段时间,陈娟华努力出去寻找工作,但都被婉言拒绝,不是因为身体 残疾,就是因为学历太低。虽然生活一度抛弃了她,但她没有消沉。后来她开始尝试文学创作。由于勤奋,加上文学天赋,终于在市残联第一届“爱与和谐”征文比 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写作初步成功,使她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健康还是残疾,只有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生命才有意义。

海绵吸水,求学新区电大

在创作过程中,陈娟华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深入生活,撷取生活素材,自己的文学功底也不够扎实。于是她萌发了继续学习的愿望。

在2006年秋季的一天,陈娟华走进了上海电视大学浦东新区分校上南校区报读财务会计专业。学校座落在一片幽静的居民小区当中,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书卷 气。走进校园,迎面看到横幅上两行红色大字:“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今天你选择了电大,明天美好的前程就选择你!”。看到这两行字,有一 股暖流在陈娟华心里涌动,从此以后陈娟华就是学习者中的一员了!然而幸福的感觉没有沉浸多久,陈娟华就陷入了淡淡的抑郁之中。要知道陈娟华可是一个残疾 人,生活上的不便还在其次,寻找工作时一次又一次碰壁的经历使陈娟华变得敏感而多疑,因此虽然向往已久的大学就在眼前,可陈娟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正在陈娟华愁眉苦脸之际,见迎面走来一位中年女老师,后来陈娟华才知道这位笑盈盈的老师就是她以后的班主任。原来就在陈娟华报名咨询时学校领导就知道了陈娟 华的情况,此时班主任是特地去迎接陈娟华的。当班主任出现在陈娟华面前时,已经帮陈娟华整理好了一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只见她微笑着把书交到陈娟华的 手上,十分恳切地说:“你现在已经是一名电大学生了,你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学校一定会关心你,现在有一点我们可以先做到的,你腿脚不便以后我们会把你学习 的教室安排在一楼,学期结束后去总校参加考试我们也会把你的考场安排在底楼的,就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了。”刚才还在不安的陈娟华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话,真有 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心想这里到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不同于外面复杂的世界,并私下里不禁感慨起来:可真没有选错来这里读书啊!

抱着憧憬未来的心情陈娟华开始了在校园里忙碌而又紧张的学习。陈娟华所在的教室总会为她预留一个专门位置供她一人独坐。什么叫专门位置呢?就是出入最方便、 看黑板的效果最好、桌椅全新的位置。班主任老师对陈娟华照顾细心而又周到,陈娟华需要在椅子上再加一块坐垫才够得到桌子,这块坐垫就一直由班主任精心地保 管着,从未弄脏,从未破损。同学们负责她的日常生活;分部的负责人孙老师每次经过记录课程安排的黑板前总要停留一下,想看一下陈娟华上课的教室有没有被安 排在底楼。学校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提供陈娟华这样那样的方便,惟恐在什么地方使她感到不便。每天,陈娟华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风雨无阻; 每天陈娟华被母亲抱着放在教室的座位上,母亲在外面耐心等着;为了尽量不上厕所,在学校里从不喝水,那怕在炎热的夏天;放学后母亲再把陈娟华抱在自行车后 座上载回家。原本陈娟华想报读现代文员专业,由于上南分部当时没有开设现代文员专业,所以她阴错阳差地报读了财务会计专业。她说,这样也好,先学点财会知 识,谋个职业,自立于社会,丰富自己的阅历,这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是有利的。陈娟华原来以为学习的课程不会太难,然而由于她所选的会计专业专业性太强,她 又没做过会计,所以有时候听课感觉就好似空中楼阁那样,始终模模糊糊的。陈娟华在班上的座位是头排头座,所以她是最受老师们关注的学生。很快她那似懂非懂 的表情被细心的老师察觉了,此时陈娟华才对老师说了听不太懂上课内容的想法。“这又有什么难的呢,以后你就跟我在网上交流吧,我们来笔谈。”不记得是哪位 老师这么说了一句,后来陈娟华就和好几位老师成了网上笔谈的挚友。没过多久,陈娟华就走出听不懂课程内容的阴影,真正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了。

每学期期末考试,对陈娟华来说,不啻是一次艰难的“长征”:陈娟华的母亲把她抱上车,乘车来到考场,再由母亲抱到教室考试,考试完毕,再由母亲抱上车,返回家中……

记得前年冬天的那场考试天气特别冷,居然还下起了大雪。当陈娟华和妈妈顶风冒雪赶到川沙总校的时候,只见门口站着好多人,下了车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这里的 老师,从他们看到陈娟华后激动的神情中得知,他们生怕这么冷的天陈娟华来不了学校参加考试,所以特地到门口来接她;如果那天陈娟华来不了学校,他们已经准 备好了试卷,要送考上门。一听老师这么说,陈娟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没关系,万一今天考不了,以后我还可以补考的。”没想到她这样一说却让老师生气 了:“这怎么能行呢,就因为天气原因补考?我们决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说这话时教师的语气是严肃的,但陈娟华完全能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尽管外面仍 旧寒风凛冽,但身陈娟华身体里却有一股温馨的暖流在流淌。

“我 们虽然不是什么特殊学校,但是你是一名特殊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你特别的关爱。”这是每当陈娟华接受帮助觉得不好意思时,分部负责人孙老师经常对她说的一句 话。如今陈娟华已经毕业了,她时常在想起拿到了那张毕业文凭时的感觉,当时捧着这纸轻柔的文凭的手心是滚烫的,而且是沉甸甸的,因为这里不但凝聚了她自己 的心血还有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拳拳爱心、殷殷教诲、浓浓温情、款款真意。

陈娟华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浦东新区分校所有师生,2008年她获得了市电大特等奖学金。为了表达对浦东新区分校的感激,她绣了一面锦旗送给了学校:“满腔热忱育人,人间大爱爱人。”

勤奋创作,演绎精彩人生

陈娟华从事文学创作是从2004年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娟华从同学那里借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一书,如获至宝。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 之一,他用残缺的身躯,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 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活出意义来等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史铁生的勇气与执着,深深地唤起陈娟华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 与关怀,并更坚定了自己写作的信心。而这对她来说,是向厄运挑战的艰难选择。她为此付出了比健康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书读,她向同学借阅,托人到图书 馆租借,于是《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伴她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写作技巧,她还 自学了中等师范语文课本和全国高等教育成人大专自学考试汉语教材和文学教材。随着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和对一些写作技巧的掌握,她以笔为犁在散文和小说领域里 苦苦耕耘着。每当夜深人静,父母和弟弟入睡时,陈娟华在自己的书房里,铺开稿纸,打开电脑,在一张特制的电脑桌上,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天道酬勤”,这样 摸索了两年多时间,在吞咽了无数次投稿失败的苦涩滋味后,她的播种终于有了收获。2006年3万多字的《末代皇子生死劫》终于在《章回小说》杂志发表。从 此,文学之神开始青睐这个残疾女孩,她有不少文章发表或获奖。几年来,她先后在《新民晚报》、《读者导报》、《传奇故事》、《章回小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了十几万字作品,在浦东新区残联和市残联举办的征文比赛中也多次获奖。

最近,她正在写一部以自己为原型的小说《路》。她说,电大学习生涯是她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激励她走向崭新的生活。